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“瞪羚企业”,是什么意思?
今天上午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,2025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也“新鲜出炉”。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里出现了很多新词,比如,“支持独角兽企业、瞪羚企业发展”一句中的“瞪羚企业”。
瞪羚企业到底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要以瞪羚来命名?www.wfgg886.cn www.lctfjc.com www.zrtfq.cn
www.qilou88.cn www.wfggc77.com 15923236113
跨越“死亡谷”的瞪羚
虽然很多人从未听说过“瞪羚企业”,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新词。
“瞪羚企业”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,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avid Birch提出。他认为,瞪羚企业指高速增长且创造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的小部分中小企业。它们已经跨越“死亡谷”,进入快速成长期。
图源:参考资料[2]
我国国家标准《高成长企业分类导引》(GB/T 41464—2022,以下简称《分类导引》)对瞪羚企业的定义与上述大致相同,《分类导引》写明,瞪羚企业指商业模式得到市场认可,收入或雇员人数达到一定规模,已经成功跨越创业死亡谷并进入高速成长期的高成长企业。
《分类导引》还从增长率和创新投入方面对瞪羚企业进行了“限定”。
图源:《高成长企业分类导引》
总的来说,瞪羚企业有成长速度快、创新能力强、专业领域新、发展潜力大的特点。
值得一提的是,瞪羚企业规模并不大,是中小企业。
瞪羚企业规模虽小,发展却快,前景也广。“瞪羚们”实现年增速十倍、百倍甚至千倍,都是有可能的。一般来说,某地区的瞪羚企业越多,往往也表明这一地区创新活力越强,发展速度越快。
那么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提到的独角兽企业又是什么?
独角兽企业这一概念最初由风险投资家Aileen Lee于2013年提出,彼时她发布了一篇名为《欢迎加入独角兽俱乐部——十亿美元创业公司的启示》的文章,后来,独角兽公司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。
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同属高成长企业,但独角兽企业相对来说更“大”一些,这尤其体现在估值上。
根据《分类导引》,独角兽企业应满足三个条件:
第一,成立年限不超过10年;
第二,获得过专业投资机构的私募投资,且尚未上市;
第三,最近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超过(含)10亿美元(根据需要,可按融资完成当年平均汇率换算成人民币或其他国家货币单位),且累计融资额超过(含)5000万美元。
最近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超过(含)100亿美元,且累计融资额超过(含)5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,可“晋升”为超级独角兽企业。
而一些满足一定条件,又达不到瞪羚、独角兽企业标准的企业,可视具体情况称其为潜在瞪羚、潜在独角兽、种子独角兽企业。
相关新闻